互联网+时代文创企业生存之道:把企业做小,把客户做大

2016-03-11| 3612关注人数
蓝海创意云| 刘辉 黄梅

文字大小 打印

90%的企业寿命终结在30年内。企业衰亡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有一类企业,却在发展壮大之后陷入困境,令人叹惋。这类企业,贪大求全,寻找各种机会,什么赚钱做什么。殊不知,随着市场的日益细分、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成长空间与先发优势殆尽,固守不弃、竭力挣扎的企业就会开始走下坡路、陷入泥潭。



        文创企业的危机


        这些问题,在文创企业中也广泛存在着。大中型文创企业虽然不缺资金和订单,但其业务模式不能随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快速调整,人员规模过大,固定人力成本过高,软硬件资源投入很大,利用效率却偏低。


        以水晶石为例,作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领军企业,水晶石曾拥有“2008北京奥运会图像设计服务供应商”、“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指定多媒体设计服务商”、“2012年伦敦奥运会官方影像供应商和赞助商”等响当当的名号,但在创造了2012年的品牌高点之后,2013年水晶石就遇到了急转直下的市场变化,内部累积的问题也集中爆发,一度面临危机。问题出在哪?业内人士分析:像水晶石这样的大型文化企业,业务具有波动性,而资源往往按照业务高峰期去配置,这么一来,一旦业务量下滑就有问题,因为资源成本是固定的,固定的成本面对变化的收益,风险就很高了。


        同样的生存危机也在中小企业中弥漫。文创小微企业,创作团队规模小、人员配置不多、市场能力不高,缺少订单、资金,软硬件及技术资源缺乏。这就意味着一旦面临大的限时订单,就得面对无法按时交付的问题。比如在苏州有一家动漫游戏公司,拥有近100人的制作团队,能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最近企业老总的朋友介绍一个可以让公司“名利双收”的大项目,要求半年内完工。但是接下这一单,企业就必须大量招专业性人才,这让企业老板左右为难,是招人还是放弃?


        另外,文创产业还存在这些问题:文创项目投融资渠道不顺畅、信息不对称;文化创意产业园在业务上不能互联互通,形成一个个孤岛;创意人才匮乏,地域分布不均等。


        传统文创产业出现的这些“短板”,归根到底,在于文化产业在纵向的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上存在重重壁垒,在产业横向发展上也存在地域和行业的各种壁垒,导致信息不对称,人财物等资源无法最优配置。这将严重影响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改变迫在眉睫。


        文创企业的生存之道


        在中国著名企业管理专家史永翔看来,在当前的市场环境里,老板要学会把企业做小、做精,重人才、轻资产,重效率、轻规模,重市场、轻生产,并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坚定不移地专研下去。把企业做小、做轻,可以聚焦能量,在自身擅长的领域实现长远发展和突破;以客户和市场为导向,可以让企业摆脱成本经营和价格竞争的困境,建立以能力为基础的长远竞争力。这同样适用于文创企业。


        文创企业应重人才、轻资产。资产易损耗、价值逐年递减,而人才却能升值、为企业带来高利润。多年来企业界常常流传这样的段子:某企业购买的德国机器出了毛病无法使用,企业请来厂家诊治“机情”,厂家派来的专家检查后拧紧某个螺丝,机器恢复正常,当企业负责人看到专家开出的维修费时,大吃一惊。原来维修费高达数百美元。企业负责人质问为何费用如此高昂,只不过拧紧了螺丝而已。专家说:“如果你们能找到问题所在,一分钱都不用花。”说到设备,文创产业中的渲染企业,花大价钱买一堆所谓先进设备开展渲染业务,却不在人才上多做投入,导致企业除了设备一无是处。这就是患上了典型的“重资产、轻人才”的“重病”。当设备老化跟不上时代后,曾经引以为傲的硬件不再成为资本,企业也将面临一个无解的死循环:买设备、卖设备。与设备相反,真正的人才往往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为值钱。而且,设备创造的价值是有限的,而人才创造的价值才是无限的。同样的设备,配合不同的软件、不同的服务、不同的人才,就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文创企业要重效率、轻规模。中国人极爱面子。反映在职场中,中国人最重视的就是规模,看公司行与不行,首先要看公司规模大与不大。看合作者规模小了,便不屑一顾;看对方规模较大,则心生敬意。这刺激了不少老板盲目扩张、沉溺于大规模带来的陶醉中,自我感觉良好。其实,随着各行业越来越细分,专注于某个细分领域才能更好地取得成功。这给小规模的公司带来利好。对于不少细分领域而言,规模不大的小公司足以在市场上赢得立足之地。事实上,天猫与京东之争,某种程度上便是大公司与小公司之争。天猫上无数大中小企业在各自领域分别与京东展开竞争。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活下来的,除了部分大企业,更多的还是小规模的企业。这类企业的生存之道,就是在效率上比大公司高,在服务上比大公司好,在速度上比大企业快,在价格上比大企业低,只有这样,小公司才会生存得好一点。韩都衣舍就是这么做的,通过打散传统企业架构、成立一个一个自主权极高的设计小组,每个小组以公司化的形式运作。哪个小组成绩不佳就被打散重组。这种快速灵活高效的方式,保障了韩都衣舍的发展。


        文创企业要重市场、轻生产。
这里的轻,并不是真的轻生产,不把生产当回事。而是从相对意义而言,应把市场置于比生产更高的位置。毕竟当今时代,企业的命根不在生产而在于市场,在于客户。从某种意义而言,做好市场的难度比生产要大得多。生产是自己可控的,而市场则不是。有时候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分得一杯羹,有时候即便付出努力也无济于事。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当所有企业都站在互联网这同一起跑线上,都在通过互联网扩大市场时,企业必须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抢占市场,这样才能保持长效的竞争力。


        文创案例:奥飞动漫的创新



        以动漫这一文化行业的细分领域为例,以前很多动漫企业的业务主要是代工,需要雇佣大量人员,固定资产投入大,但其业务波动很大,即使在业务很少时也需要养活大量人员,人力成本很高。


        奥飞动漫曾经就是这种模式,但现在奥飞动漫正借助像蓝海创意云这样的众包平台开始转型。它只常设一个核心团队,而不再养活大而全的各种岗位,当有项目后,根据项目的实际需要,通过众包平台快速找到需要的各种人才,与核心团队组合成一个动态、弹性、敏捷的虚拟项目团队,其创作模式变成了一种社会化协同创作,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2015年,奥飞动漫旗下的52集三维动画连续剧《超级飞侠》的制作就是在蓝海创意云平台上实现的。当时《超级飞侠》整个制作团队不到50人,按照正常分工,完成这部作品预计500人都不够。后来奥飞动漫找到了蓝海创意云。凭借平台自身庞大的专业用户资源和专业的制作服务团队,蓝海创意云在短短的两周时间内就帮助奥飞动漫完成测试。在制作过程中,蓝海创意云的制片团队为奥飞动漫提供了需求分析、团队推荐、流程梳理、质量把控、风险预判等全方位的制片服务。蓝海创意云的任务大厅版块,帮助《超级飞侠》将项目进行分包,大大加快了制作流程;蓝海创意云的渲染农场版块,对作品进行了高速渲染,提升了制作效率,节省了大量宝贵时间,最终帮助奥飞动漫在计划的时间与资金范围内顺利完成了影片制作。


        这样的经历,让奥飞动漫尝到了甜头,以至于《超级飞侠2》的制作也采用了同样的模式,全权委托给了蓝海创意云平台。用奥飞动漫相关负责人的话来说,这样的方式对他们而言“省时、省力、更省心”。当然,这一切的前提必须是“选对了服务平台”。


        奥飞动漫这种借助大众智慧、互联网平台解决问题的方式,其实就是“众包模式”的践行。奥飞动漫在同行中率先尝试互联网众包模式,是懂得“借外力”的智慧之举,更是创新精神驱使。正因为有这样的行业远见和敢为人先的魄力,从玩具制造起家的奥飞,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动漫及娱乐文化产业集团之一。


        互联网时代企业变小、客户变大更为可期


        在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的当下,高昂的技术、人才、设备等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一批中小企业甚至大型企业的生产和扩大,促使企业重新寻找新的出路。奥飞动漫这种生产模式的改变,其实是互联网对文化产业带来的最大意义上的改变。


        “互联网+”的出现,是将互联网技术以及互联网带来的模式创新与传统行业相结合,对传统的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其中最实在的好处是降低了成本,因为通过互联网,可以把全国各地的人联系在一起,有活的时候一起干,没有的时候就解散,这个时候,人是自由连接的关系。


        “这种模式的出现将颠覆传统生产方式”。业内专家表示:这种模式能够明显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引领市场,充分满足企业的核心需求,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各行各业的工作的组织方式、人才的运用方式、研究的实施方式,以及产品的生产和营销方式。这样的模式,也给企业创新带来了更多可能,也使得把企业做小、把客户做大变得更为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