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当文化产业搭上 “互联网+”的快车,会驶向何方?

2015-11-10| 4937关注人数
搜狐|

文字大小 打印

互联网时代“舌尖上的战争”上演硝烟弥漫,智能硬件成为创富新动力,在线出行再掀“烧钱大战”……尽管行业不同,方式不同,速度不同,但不可置否的是,互联网大潮正以前所未有之态势席卷、渗透、颠覆各个传统行业。

自2015年两会,“互联网+”作为国家战略,成为政府工作报告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每个行业,每个领域,甚至每个人,都寄望借势“互联网+”的风口,承载起未来发展的梦想。那么,我们熟知的文化产业又将被如何颠覆?文化产业应如何抓住“互联网+”,御风而行?

“+”的存在,并不是颠覆传统行业,而是传统行业的升级换代,集中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重组和优化,形成更为广泛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事实上,在“互联网+”概念盛行之前,互联网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渗透早已初现端倪,从网络文学、网络游戏到网络视频、微电影,从电子阅读的普及到网络低价售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早已深入到文化产业的方方面面。2015年以来,以BAT为首的巨头们已经开始大举进军文化产业,阿里影业、腾讯文学、爱奇艺影业相继成立;已经上市的影视、游戏等文化企业也凭借各自优势资源及创新技术多元布局文化产业链,整个文化产业变革一触即发。

提供便捷服务 改变受众文化消费习惯

互联网+对传统经济的商业模式和产品具有颠覆性。现如今,基于互联网的文化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深刻地改变着文化产业的内在结构和人们的文化消费习惯。

从电子阅读的逐渐普及到剧场、影院的网络低价售票,从网络游戏的盛行到网络电视走进千家万户,近年来网络已经成为居民文化消费的重要途径,尤其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已经深入到人们文化娱乐生活的方方面面。

受众对互联网的依赖,促使文化消费内容的数字化。目前很多传统纸媒都逐渐转向电子版,甚至美国《新闻周刊》这样的大周刊都放弃了纸质版,专攻电子版。

“网络购票、购书已经成为趋势,它的优势是快捷便利、价格便宜。”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金元浦指出,电商的发展不仅培养了新一代消费者网络购物的习惯,而且也使人们在知识、文化、艺术、美学等多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激发起人们的文化消费意愿。

同时,互联网对于文化产品商业模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互联网以其传播优势,正在改变传统文化产业的营销渠道。品牌和内容营销的方式也是大势所趋。打开电商网站,类似“范冰冰同款”、“国母手机”、“APEC领导人礼服”等字眼充斥眼球,只要你感兴趣,点点鼠标,当天就能拥有。

拿一个设计师来说,以前他需要购买各种软件工具进行创作,而今,依托互联网中类似“蓝海创意云”这样的平台,就可以实现在线购买、租用各种软件工具,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在线创作。

业内人士认为,互联网作为兼容性极强的主流平台,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可以和很多行业广泛合作。很多文化企业开始与互联网技术、电商结合,对接线下营销,进行线上线下的合作。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副总经理张元林指出,互联网平台颠覆了传统资讯生产的组织形式、传播途径、商业模式,借助互联网,资讯传播传递成本变得非常低廉。

2014年我国电影市场爆发式增长,达到近300亿元的票房,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如果没有互联网营销模式产生的低票价,就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消费量,也不可能刺激行业推出这么多电影。它激发了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而消费市场的繁荣又反过来推动了供给。

以最近大热的《花千骨》为例,小说身份的《花千骨》遇到互联网之后,摇身一变成了漫画、网游、电视剧。电视剧播出仅9周网络播放总量已突破120亿次。不仅其收视率居高不下,由该小说改编的网页游戏及移动游戏同步上线后,也长期占据着开服榜首位,使《花千骨》的IP(知识产权)影响力充分“发酵”。

旅游作为文化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依托互联网,也呈现爆发式发展。携程、去哪儿、驴妈妈、同程网、途牛网等一大批旅游服务类网站迅速涌现,人们的出游方式也发生巨变。坐飞机、住酒店、订餐、旅游路线等一系列事项都可以依托旅游网一步搞定。这相对于传统旅行社,更便捷也更高效。文化旅游产业在互联网技术的带动下,操作方式和推广上都产生了巨大跨越,在便捷消费的同时,也对那些旅游资源丰富却鲜为人知的偏远地区的产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打通产业链 助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作为一个和互联网结合最紧密的产业,文化产业这块“大蛋糕”,让互联网大亨们垂涎已久。近日,互联网三巨头BAT在文化产业的竞争再次加码、动作不断。

腾讯宣布成立企鹅影业,瞄准网络剧、电影投资、艺人经纪三大业务,计划每年参与10至15部影片投资。企鹅影业后,腾讯又成立了腾讯影业。

电商帝国阿里巴巴收购文化中国改名阿里影业,主要从事电影以及电视剧制作、发行、版权销售业务;24亿元入股光线传媒;还成为了华谊兄弟的第二大股东。

近期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正式发布了文化产业合作计划,将联合图书、影视、艺术、体育等泛文化影视娱乐产业,搭建版权衍生品交易平台。阿里巴巴集团零售事业群总裁张建锋出面表示,国内文创衍生品市场潜力巨大,但产品良莠不齐。阿里今年整合旗下各平台资源,希望能够打通电影全产业链,通过“互联网+文创”模式积极打造全球正版衍生品经济,并开展多元化的营销方式。

百度在影视产业的主要棋子是爱奇艺。爱奇艺在去年相继成立了爱奇艺影业公司、华策爱奇艺影视公司,依靠百度的生态资源,打通线上与线下。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文化传媒领域的上市公司共发生169例并购,至少有1600亿元资金涌向了文化产业,而其中最显著的现象是互联网企业对文化企业的并购。BAT等互联网公司都开始了在影视、文学、音乐、动漫等诸多领域的布局,这让传统文化领域从业者感到来势汹汹。

“我们预计到今年年底的时候,互联网平台上的文化产业,这些公司的市场价值大概会占到中国文化产业的70%,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互联网文化产业颠覆了我们传统的传媒文化产业,跟五年前或者六年前相比的话,传统的传媒业占到70%左右的市场占比,现在基本上被互联网颠覆了。”北京大学文化产业院副院长、中国文化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陈少峰表示。

互联网颠覆了经济,也颠覆了文化产业,形成了新的文化产业生态链,文化产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不断提升,并在这个新的生态链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从这方面来说,互联网的发展形成了平台经济。

纵观全局,互联网的大连接为整个文化产业链带来了新的动力,带来了更多前期资金、创新内容,做到了成本的控制、好内容的可复制以及更广的传播力,帮助文化产业无论是从文化的传播还是文化“无形”到“有形”的转化都带来显著的提升。

通过跨界融合 打破文化创业“门槛”

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业内人士分析,互联网对创客文化、创意经济的推动非常明显,它再次激发起全民创新、创业,以及文化产业、创意经济的无限可能。

“再不创业就老了。”在互联网的风口下,草根化、大众化成为这场青年创业潮的显著特征。如果说过去十几年,创业被贴上“高大上”、“高起点”的标签,而现在,互联网创业变得更“亲民”。

就拿时下最热门的“自媒体”来说,只要你有好的内容,借助互联网的传播方式,就可以让大众来消费买单。
大众创业,普通创业者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缺资金、缺设备、缺场地、缺技术。创业资源欠缺就像一个壁垒,让满怀热情的创业者举步维艰。

作为“互联网 + 文化创意产业”的典型案例,“蓝海创意云”就是一个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协同创作平台。

2014年10月份,三个毕业不久的大学生策划开发了一款名为“黑潮”大型奇幻横轴式即时战略游戏。该游戏凭借3人主创团队,仅用2个月,在耗资低于10万的情况下完成了试玩DEMO的开发。要在过去,这样一支缺资源、缺技术的团队想要做成这件事几乎是不可能的。

“蓝海创意云”,正是“黑潮”团队背后的支撑平台,为“黑潮”游戏的开发提供了关键的美术、程序等众包服务,使“黑潮”团队得以用较小的资金投入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完成了游戏的初期开发,迈出了创业历程的第一步。

提到大众创业,不得不提到当下如火如荼的“众筹”。近两年,互联网金融强势入侵我们的生活,“宝宝军团”、“P2P网贷”、“京东白条”……等等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如果说“宝宝军团”光环渐褪,“P2P网贷”风光不再,那么当下互联网金融最火的领域便是众筹行业。

去年以来,各大互联网巨头开始大力投入众筹行业。阿里巴巴推出的“娱乐宝”,切入文化影视众筹领域;百度金融推出了“众筹”频道,切入影视作品众筹领域;京东金融推出众筹业务“凑份子”,主要面向3C、IT及热衷于流行文化的消费用户。另外,还有淘宝、腾讯等都纷纷涉足众筹行业。同时,众多众筹网站也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如:点名时间、追梦网、创意鼓等。

“众筹模式可以直接建立起创业者和用户间沟通的桥梁,帮助创业者实现价值。”微电影社交平台必趣网CEO张果认为,从这一点上讲,文化众筹项目可解一些小微文化企业、文化工作室和个人创作者的“资金之渴”。

互联网+ 让文化传承焕发新生机

当传统文化遭遇互联网,大家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互联网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与其被边缘化问题,而忽视了另一面,互联网正在拥抱传统文化,通过精神的、时尚的、生活的、市场的等手段,使传统文化正在融入我们的当代生活。
究其原因,是互联网的机制在深化,互联网的风口也在变化,像出山网这样的公司,表现出了它们独有的战略敏感度与“无利不起早”的灵敏的商业嗅觉,在关注、聚焦中国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及其在此基础之上的非遗发展,在都市化与娱乐化的大潮流中,一点点逆转性的融合。

脱离时代而发展,永远在追赶,追着追着就追丢了,这是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更迭当中为何走向消亡的原因之一。我们必须未雨绸缪走在前列,主动拥抱互联网。把传承分为传与承,传世代传递,这是中国文化匠心的责任,这个传统过程当中每一个时代如何承接,这份承的意义非常重要。

当前我国数字出版物、数字博物馆等新型文化产品层出不穷,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资源数字化,通过互联网络传播,互联网+让传统文化传承焕发蓬勃生机。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连环画风光不再,青黄不接,越来越走向“文物”。作为连环画界的泰斗人物,94岁的贺友直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

近日,贺友直的连环画作品《走街穿巷忆旧事》在上大美院展出,结合数字交互技术,观众通过扫一扫画面边上的二维码,便可以看到贺老先生的自说自画。“互联网、手机通讯让传统的纸质连环画焕发出了新的生命与活力。把数字交互技术和连环画结合起来展览在国内还属首创,这既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胡建君表示。

近年来,我国数字化技术融合网络传播传统文化的新探索、新产品不断涌现。今年8月,《菩提清音》全国首家中华优秀经典有声传播工程正式启动,计划制作十部中华优秀经典网络有声读物,内容涵盖道德经、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传统经典,除典籍的原文,还加入了注解、出处、典故、同类书目推荐等内容,知识涵盖更加丰富。数字化经典通过互联网传播传统文化将是一种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巴巴在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当中始终不懈地进行了多样的探索和尝试。淘宝旗下拍卖会引入近百位大师,一直致力于探索和尝试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每天大量的传统文化珍品在该平台竞拍成交,囊括珠宝、青瓷、玉器、篆刻印章、雕塑、笔砚等多个类目,向消费者推介了多位大师级手工艺从业者。此外,天猫文创在今年开始发力,阿里巴巴农村淘宝、1688产业带、互联网金融产品都对传统文化给予了特别的支持。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方建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相融合,并不仅仅把我们文化商品工艺美术搬到电商平台上售卖,我们承载为中国美找到一个亮相的舞台的重任,把它的美妙、内涵展现给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让他们眼里不仅仅有钻石的璀璨,还能够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韵味与时尚。

中国文化企业结构正发生巨大变化,传统文化产业很多正在或已经搬到互联网上,互联网企业正在主导文化产业并购和资源整合。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已经发生变化。平台为王、内容为王、专业垂直、O2O模式、股权众筹以及在线参与等商业模式成为文化产业的主流。移动互联网环境给传统产业带来非常大的冲击,同时也带来转型升级的机会,而传统文化产业与互联网对接需要模式创新。互联网+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不仅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对于通过壮大文化企业力量、推动中国进一步确立“文化强国”的地位也有积极的意义。

原文链接:http://mt.sohu.com/20151108/n425663461.shtml?qq-pf-to=pcqq.c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