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作
《 家 HOMES 》
互动装置 | 2015
次展览通过摄影和新媒体形式,呈现大澳渔村的生活空间。展览采用传统快拍摄影,并加入虚拟三维技术,展览展出的两个互动装置详细地展示了两个虚拟的大澳渔民棚屋,观众漫游屋内、环顾四周,并通过使用简单的电脑界面来查看屋内各处细节。展览通过数码技术的可能性,把屋內的细节精准并丰富地呈现出來。
设计师从原来的照片中抽取各式细节,覆盖在模型的表面上。这种纹理映像过程能把虚拟三维物体的质感真实地呈现出来。在这个项目中使用的技术并不是新的。许多文化保育项目都使用类似的软件和硬件,但和以往类似的项目有两点不同之处。首先是研究计划主持人Waliczky先生故意使用廉价、平民化的技术,例如开源软件、一般的摄影机等。第二点是过往类似的项目大多用作展现具历史意义和著名的建筑物或场所,而这项目则介绍现今社会的日常生活方式。
这批照片是制作装置不可或缺的原素,通过摄影测量技术,计算机能从不同角度拍摄的照片,自动地计算出三维模型。虽然模型可能非常美丽和精细,但正因为有太多的细节而变得过于复杂,它不能直接在互动装置中使用,模型的作用主要是用于确定各景物的准确位置和大小。照片测量的模型必需加以简化,或者跟据照片重新手绘,建构出最终版本的模型。这是一个非常耗时、复杂的工作,要具备特殊的知识。这项工作占去负责这项目的创作人员大部份时间。
这次展览亦得到利铭泽黄瑶璧慈善基金及香港城市大学支持。这次展览后,项目仍会继续,在不久的将来也有其他类似的装置面世。
“ 这项目的目的并不是纪念,而是纪录。”
—— Tamas Waliczky
香港是个快速改变的城市,旧有的楼宇很快消失,随之失传的是生活方式。Waliczky尝试尽量详细和准确地纪录这些空间,为此花费大量时间和心血,才令这些空间得以再现,并将成为大众常识的一部份,让观众能够对屋主的生活习惯、社会地位和年龄等略知一二。展览通过虚拟的方法保留这些棚屋的真实墨阳,可视之为一个文化遗产项目。作品也将长存于世上,甚至日后作为更进一步研究的基礎。
《 汤姆力斯基历险记 》
Adventures of Tom Tomiczky
实验动画 | 2011
表面来看,《汤姆力斯基历险记》比起Waliczky不少前作“好懂”、也更直截了当。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在美术馆展出,观赏者通常不会停留颇长的时间在一个地点来欣赏作品。至于《汤姆力斯基历险记》,它所采取的是较为传统的电影观赏形式,我们在40多分钟里,安坐着欣赏结构连续的汤姆力斯基的37个处境章节。这些章节的呈现方式是非线性的,但却相连而累进,主题连贯的,每个章节都冠以标题(例如《汤姆力斯基上班去》、《小型地方原爆》、《卡尔斯鲁厄初雪》等)。这些章节并非一些小故事,反而更像是人生历程中的记忆、想法和感触的视觉呈现。
Waliczky把动作捕捉和关键帧的两种技术结合起来,来描绘每个场景的个别人物的动作。同时,本片是一部经典意义上的默片——没有同步对白,也没有剧情音效。这个作品的音轨由德国音乐人“不明飞行乐队”所编写的一系列自由即兴绝世乐组成,着断续的,时而无调性的音乐则相当有意味的补充了视觉影像。
Waliczky对人和空间的的关系有清楚的观察,他的探索有巨大的价值,我们在本片中已经看到格外诙谐有趣,而视觉上有很有说服力的表达。
《 车轮 》
即时电脑模拟装置 | 2013
作品由复杂的旋转圆型系统组成,把人体化成动画。每个车轮互相独立运作的同时又互相碰撞影响,各种能量诱发的随机运动和群体行为,对动画人物产生了累积效应。作品否定了一般人人为电脑动画不能表达复杂的人类行为或描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而成见。《车轮》使用了Blender等开源软件,在迪拜,哥本哈根,布达佩斯,香港等地的国际节日和展览中都有展出。
《 风景 》
立体电脑动画 | 1997
影片起初是一部为歌剧设计的三维电脑动画,探讨人们如何看待时间。动画展示了一个德国小镇在雨天中瞬间停止的奇妙一刻。所有的雨滴都冻结在空气中,生成了这个有机的三维空间。动画中唯一活着的元素是虚拟摄像机,其中一个通过穿透小镇为我们完整展示了这个世界。该作品获得了奥地利电子艺术节动画类二等奖。